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校内新闻 >

【喜报】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我校

来源:学校校办 发布时间:2019-12-15 浏览次数:
9月2日,湖北日报以《多方协同,让更多百姓端稳饭碗——看江陵如何稳就业 》为题对我校进行专题报道,其主要突出我校精准扶贫培训、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扶贫培训工作做出的成绩。同时,这篇报道也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、湖北微扶贫、荆楚扶贫网等网站转载。
 
 
 
 
 
转载报道全文如下:  
 
一个“稳”字,成为今年以来湖北经济的鲜明特征——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,1-7月投资、消费、外贸“三驾马车”均增长10%以上。
 
眼下,外部环境复杂多变,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,湖北如何以稳就业、稳金融、稳外贸、稳外资、稳投资、稳预期等“六稳”延续高开稳走的发展态势?连日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市县区一线蹲点调研,采写《一线蹲点看“六稳”》系列报道,探寻地方、行业在“六稳”方面的新招、硬招、实招,以提供启示、再增信心。
 
今年1-7月,我省交出了这样一张就业成绩单:就业局势总体稳定,城镇新增就业61.22万人,同比增加2.11%;城镇登记失业率2.54%,低于4.5%的控制目标,同比下降0.19%。
 
就业,民生之本;收入,民生之源。稳就业作为“六稳”之首,是底线。如何创造性稳定就业?记者在江陵县进行了调查。
 
公益培训,让人“长”本事
 
8月27日,江陵潘市村,绿油油的稻田生机盎然。55岁的村民王立本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稻田说,“那就是我养虾的田,今年搞了30多亩”,止不住的盈盈笑意。身后,是他家刚建好不久的新房。
 
王立本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因为家里太穷,妻子留下年幼的孩子,跑了。2016年,父亲重病,在广东打工的王立本只好回家,靠着6亩田和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,一家四口住在危房里。“一年到头就落下千把块钱,哪做得起房子?”
 
老人要看病,孩子要读书。看别人养小龙虾挣钱,王立本也动了心思,可是没技术没资金,也只能“空想”。
 
2017年,村干部告诉王立本,县里组织了免费龙虾养殖技术培训,农业专家和养虾能手还会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。王立本立刻去学,随后拿到了10万元无息贷款,买虾苗、租稻田,开始养殖小龙虾。
 
技能无止境。每年的培训,王立本积极参加,不断刷新养虾技能。“去年虾死得多,听了课才知道每年需要把水抽干,暴晒塘底。今年情况就好多了。”现在,王立本的每亩田可收200多公斤虾,除去开支每年能存下几万块钱。“如果有合适的田,还想扩大规模。”他对未来信心满满。
 
“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,是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、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。王立本就是个典型例子。”江陵县人社局局长张治典说,作为农业大县,为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、外出返乡人员、扶贫对象等就业困难人群实现就业,江陵设立了专项资金,2018年共筹资1900万元用于就业工作,同比增长16.6%,10928人次受到扶持,同比增长23.2%。十年来累计筹资1.97亿元,9.62万人次被扶持。
 
受益的还有企业。湖北信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大众汽车零部件的二级供应商,近年来技术更新快、要求高,员工的技能培训成了大问题。江陵县主动服务企业,免费提供培训,该公司80多位一线员工已完成第一轮培训,为期两年的第二轮“新型学徒制”培训正在进行中。
 
通过培训,30岁的吴杰从流水线上的普工升级成技术人员,收入提高了30%。“不少工人文化程度不高,通过培训,员工技能提升了,促进了企业的发展,企业发展前景好,也让员工能安心留下工作,我们公司人员流动仅在5%以内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张皮说。
 
混合制,结出果实有技能,才能更好就业。
 
技能培训做了这么多年,如何保证实效?江陵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。
 
六层楼的实训基地宽敞明亮,教室里摆满了各种仪器,让培训实际操作性更强。幼儿教育实训室里满是各种手工材料,准备考幼师的王女士正在学做贴画;二楼的无人机与建筑测量实训教室里,老师正在大屏上模拟飞行……实训基地有30多个专业,涵盖农业、工业、电子信息业、服务业等,既有食用菌栽培、虾稻共养、黄桃栽培等接地气的技术,也有挖掘机、叉车技术等来钱多的专业,保育员、服务员等第三产业技能,还有植保无人机、电子商务、3D打印等很潮的行业。“我们不仅是帮助更多人就业,更想通过提高从业者技术,推动产业发展,甚至引导培育新产业。”基地负责人徐振槐说。
 
机械手、3D打印、模拟开飞机、学插花……这些好玩新奇的东西,也吸引了研学游,为实训基地运转带来资金。
 
这里是位于郝穴镇江陵大道上的江陵县劳动就业公共实训基地。正式运营不到一年,该基地已为约8000人送去新技能,就业率达80%左右。
 
过去,江陵县的劳动技能培训是另一幅景象——职业教育培训主要由不同行业、不同单位的4家单位承担,多重管理、职能交叉,职业教育“散、小、弱”。
 
为改变这个局面,江陵采取了公办民助的形式,引入私企投资2亿元建成江陵县职业教育中心,一次性配备100名公办教师。
 
2018年,依托该校建立的江陵县劳动就业公共实训基地正式运营。该基地由国家发改委出资2000万元,县财政和学校共同出资3000万元,解决了资金瓶颈。这也是我省首家混合所有制的就业实训基地。该基地由政府整合各部门资源购买服务,承担江陵所有公益技能、劳动预备、新型农民培训等。
 
混合所有制,给培训基地带来活力。
 
过去,60岁以上居民参加培训,不能享受免费政策。在江陵,目前60岁以上的劳动力约占用工市场的30%左右。“实训基地先为他们培训,我们再去省里申请政策,以体制灵活换得时间,最终推动了全省政策的出台。”张治典说。“当时我们想,万一要不到经费,就当做公益培训了。”徐振槐在一旁笑着说。
 
有资金、有师资,还得强化培训的针对性、实用性。据了解,实训基地设置什么课程,都要进行市场调查,根据用工单位、培训对象的需要与实际,设定最符合江陵实际及老百姓急需的课程。培训结束后,还要回访跟踪,根据效果调整课程设置,确保培训产生效果、结出果实。
 
“组合拳”成果全省居先
 
仅靠培训远不够。为了稳定就业,江陵县在突出培训这一特色的同时,从方方面面厚植就业土壤。
 
为让更多拥有技能的人更好创业,江陵县投入800万元,打造了创业孵化基地,让想创业的人免费拎包入驻。目前,已有29个创业团队入驻。
 
为提高服务效能促就业,江陵形成了县、乡、村三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,打造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,不间断开展各类现场招聘会,提供政策咨询、就业指导。2018年,城镇新增就业5099人,同比增长4.2%。
 
为解决资金问题,江陵县加大创业贷款力度。近两年,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88万元,扶持517人成功创业,带动就业1204人,贴息179万元。
 
江陵县发改局局长秦开凤介绍,江陵加大项目谋划,为“稳就业”提供支撑力量。2017年以来,县发改局每年谋划编制约100个项目的重大项目库。同时,争取更多项目资金,2017年以来,全县每年争取项目资金近20亿元。
 
为吸引和留住人才,江陵加快优化营商环境,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“18条”,2018年兑现奖励性资金971.6万元,累计发放扶助资金7600万元,为企业减税降费近5000万元;持续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11个部门实现了投资项目并联审批、联审联办,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到了1个工作日,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可办结。
 
这一套“组合拳”下来,江陵的就业综合指数在全省二类县市中名列前茅,就业创业工作连续4年全省第一,城镇登记失业率近两年保持在3%以内。